邓州门户网,邓州在线 邓州门户网手手机app
  邓州吧   情感天空   地理河南-“长城套长城”的历史记忆
返回列表
查看: 3532|回复: 0
收起左侧

[出门在外] 地理河南-“长城套长城”的历史记忆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1-11-28 14:44:5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200811150200069525.jpg

【缘起】

楚长城被称为 “万城之城”,作为 “中国长城之父”,它究竟有多少城寨?建筑形 制 又 如何?究竟分几条线,走向如何?使用的干垒石有何奇效?在 它 的 身上,存在着太多的历史记忆。
□今报记者李长需文闫善良图

楚长城有七百多座山寨

刺枣、荒草,掩盖不住漫山遍野的野菊花,从南召县云阳镇九里山的山头,一直到山脚,消隐在另一座衔接的远山之上。

午后的阳光下,韩信寨安静地兀立在九里山的山头,一两丈高的寨墙,在山顶盘旋一圈,围绕出一片空旷的天地,庙宇、菜园、水池、连片的野菊花,安然其上,俨然世外桃源。

其南侧地势稍下,又一道寨墙,将韩信寨打造成一座名副其实的瓮城,易守难攻。其城门就在南侧悬崖畔,连接一条崎岖的小路,延展到其他山头。

山寨已成楚长城的独特之处。像韩信寨这样的山寨,在楚长城中,就有700多座,仅仅在南召,就有238座。它们通过连接墙连接在一起,构成楚长城伟岸的轮廓。“万城之城!”北魏郦道元作《水经注》,注释南阳地区的山脉水系时,旁及楚长城,曾发出如此感慨。

郦道元看出了楚长城的形制特点,“多筑列城(又称关城)于北方”,是以“列城”为主的长城防线。事实上,楚长城的建筑格局就是以关城(城寨)为主体,在长长的防线上依地形(高山、低山、古道、河口、关隘)修筑呈带状分布的整体相连的城墙,从而构成庞大的战略性防御工事。
200811150200069525.jpg


《水经注》中的楚长城走向

最早为楚长城勾画轮廓的,当是郦道元。郦道元曾经在南阳做过官,他对楚长城的记述应该较为可信。

《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·名宦志》载:“郦道元,北魏景明中(公元500~503年)守鲁阳郡,延昌四年(公元515年)守东荆州。”鲁阳郡治鲁山县,东荆州治比阳(今泌阳县),两县旧时均属南阳府,且都有楚长城的分布。

郦道元为官“威猛”、“刻峻”,但对南阳的山水考释却很详尽,这大概是他行走南阳山水间的结晶。他在《水经注》中具体地写出了楚长城的位置、走向、长度、建筑以及修建意图。

南召县楚长城研究会副会长艾廷和很欣赏郦道元的实证精神,特别是他对楚长城走向的记述,为后人寻找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楚长城,留下蛛丝马迹。

郦道元在《水经注·湍水篇》中,提到湍水时说其“东南流,经南阳郦县(今内乡县境)故城东”,故城即楚长城,这说明在楚长城的西线有郦县一段长城。

在另一篇中,他进一步说:“郦县有故城一面,未详里数——即此城(楚长城)之西隅,其间相去六百里,号为长城。”清楚地点明郦县的这段长城为楚长城的“西隅”,向东连接到叶县长城线的距离约为六百里。

在该篇中引用盛弘之言时又说:“叶东界有故城,始自县东,达比阳界,南北数百里,号为方城,一谓之长城云。”这一段说出了楚长城东段的位置和大约长度。

200811150200069525.jpg


三线相连“长城套长城”

从近几年对楚长城的研究可以发现,楚长城较为明显地分为北线、东线和西线三部分。这三部分组成的整体轮廓略呈“∩”形,所以有“方城”之说。

艾廷和分析说,楚长城的线路实际上较为复杂,它并不是单一的线路。除了北面南召至鲁山两县间的长城为单一线路外,东线和西线又各有内线和外线,仅东西两线就形成了四条线路。
为何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情况?

艾廷和认为,原因可能有两点:第一是楚国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,所占的区域由小到大,在先占领的地区修筑长城后,又在新占领的地区加修长城,形成长城套长城的现象。

第二个原因可能是从综合防御的战略角度来考虑的。出于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古道、河口、关隘等易通行地段的加固防御的考虑,楚国不惜重复建设,层层设关。

这一点由当时的交通条件所决定:从中原、关中到达楚国所属的南阳盆地,自西北有蓝田、武关孔道,自北部洛阳南下有三鸦孔道和马市坪孔道,自东北有陉山至方城县孔道,楚国与齐、晋、秦、韩、魏等国都非常重视利用这些孔道进行激烈争夺,楚国更会不惜代价地在这些地区修筑复杂的防御工事。

而今看来,关城犹在。楚国的心思,在一座座孤立的关城间,不可能体会到。但循着遗迹,一点点还原,一个大国的身影,如此逼近。
楚长城超过两千里

楚长城到底有多长?这其实还是一个没有确切答案的疑问。

此前有报道称,楚长城有1600多里长。“这个数字是我测量出来的。”艾廷和说。
这个数据是否确切?从三条线来看,它似乎有保留的余地。

在楚长城的三线中,其北线自南召乔端镇起,沿伏牛山迤逦向东,过南召马市坪、崔庄、留山、小店、云阳等几个乡镇,入东北皇后乡之鲁阳关,东进到鲁山、叶县,基本呈东—西—西走向,其中3/4在南召县境内,共发现石砌关城53座,重要关城有鲁阳关、野牛岭关和分水岭关等,分别扼守洛阳南下的南北古道。

东线基本为北—东—南走向,分内外两线:其中东内线,自鲁阳关南下,沿三鸦路至南端的第一鸦(三鸦路为洛阳南下经鲁山、南召通往南阳的著名古道,史称为“夏路”);东外线自南召县东北部入鲁山县,转向东南,经叶县与方城两县交界的方城山,再向东沿舞阳、方城两县间而南入泌阳中部,又折而西入唐河县界。

西线则相对比较复杂。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认为,西线起自湖北的竹山县。其西外线从竹山县起,向西北交于淅川县、邓州相毗邻的杏山,入邓州市东北的穰县故城,再转向西北,逾湍河,经内乡县郦故城,连西峡、内乡两县间的翼望山,复折向东行,沿伏牛山入南召县;西内线循镇平、内乡交界处北行到南召板山坪镇周家寨,再向北抵达乔端镇野牛岭关。“实际上,这三条线线路比较复杂,内线加上外线,其长度绝对在2000里之上,1600多里只是一个保守的估计。”艾廷和说。

楚长城多为干垒石所砌

韩信寨、周家寨、水磨垛寨、叶县大关口遗址,记者考察过的几处楚长城遗址,并非以一种面貌出现。干垒石与“土龙”,成为楚长城最通常的存在形式。

这与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有关。其奉行的是就地取材,有土用土、无土用石的原则。
从楚长城遗址来看,绝大多数城段因沿伏牛山而建,所以这些城段石城墙占绝大多数,而且全部是干垒石建筑。南召县至今保存三四米以上高度的城墙,基本上都是这种干垒石的结构。

记者在几处干垒石城寨观察发现,这些城墙石块的大小搭配十分讲究,其根据地形的凸凹变化,采取不同的砌筑方法,平垒、斜垒、斜立垒、立垒等,变化多端,且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东西。

在城墙断面建筑上,则采取上小下大的梯形构造,这样显然不容易倒塌;较大的城墙则采取里外砌石、中间填充碎石与土的形式,夯实之后不但坚固,还可使得上部的城道平坦易走;墙内每隔一定距离或在城门等重要部位都砌有登城的台阶,与墙内的道路相通,而对城外的人来说,则完全是封闭的,除了防守森严的城门外,外部的人很难进入城内。

艾廷和分析说,在火药还没有使用的冷兵器时代,用干垒石砌长城,在箭矢不足的关键时刻,石块也可起到补充兵器的作用。

除了干垒石城墙之外,目前还发现了几处土筑城墙段,分别在南召县野牛岭城段、叶县旧县南城段和方城县大关口城段。
门户网就是您的家!欢迎您常回家看看!如果您喜欢邓州门户网,请介绍给您身边的朋友!有了您的支持,门户网才能走得更远!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通行证

收藏:2 | 帖子:2577

广播台

精彩推荐

邓州市,邓州网,邓州吧,邓州论坛,邓州门户网
手机客户端
邓州门户网公众微信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电话:0377-62265777